“影视小说”简介和《依风烟雨》创作历程

作者:张帆

《依风烟雨》是一部以现实题材为背景的长篇连载“影视小说”,属“悬疑惊悚”系列。

读者会问,什么叫‘影视小说‘?是不是以剧本改编的小说就叫影视小说?

首先要介绍给大家,《依风烟雨》是由原创意作者:克里斯托弗.云飞萧携“海月升”双语编剧创作团队创作完成。

首先来介绍”影视小说“的组合构成:

”影视小说“是由文学作者,影视导演,影视编剧,专业顾问四部分构成。如果不能集各所长于一身,那么至少它也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作品,更不是由剧本改编的小说。

悬疑影视小说更需要逻辑严谨,环环相扣,架构合理,情节流畅。不能把不合理的情节先扔出来,给观众造成困惑之后,再不停地回补逻辑洞。

什么是影视小说?

”影视小说“是以影视视觉效果及场景来推进故事,巧妙利用镜头创造出的视觉悬念来提升故事的发展空间,这样既能满足小说爱好者的猎奇和阅读心理,又完成了一个剧本的总体架构,为后期改编节省了大量的酝酿时间,以提高它的商业价值和实用属性,这也是”影视小说“的创意之所在。

“影视小说”只是一种创作手法。创作组正在通过《依风烟雨》又名(血雨腥风)的实际创作,来逐步整理和完善这个概念。所以我暂时没办法给大家一个完整的答案。我们正在创作中来诠释这个概念。

先聊聊我们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就容易理解和明白了。

先从以下几点概括说明:

1:小说的价值

人生价值观的改变,注定了文学价值观的变革。现代人读小说和以前不一样,大多数人注重小说的娱乐价值,而不是文学价值。不要说你舞文弄墨没人愿意欣赏,就是在情节上稍有迟缓都会甩掉一大批读者。通俗易懂,情节生动,步步惊心更符合现代人的读书心理。可谈何容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完全没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又算是什么?我们可否在创作上有点儿倾向性,二者兼顾?

2:小说的类别

北美的‘悬疑系列小说’最为流行畅销。用动作来推进故事已经成为一种新时代下的领先创作潮流。低潮和平铺很难满足现代人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更没人愿意听那些唠唠叨叨的文笔叙述。故事需要直线升温,不断推高,才能达到page-turner、手不释卷的最佳创作境界。这就要求笔者要非常懂得人性心理,才能抓住读者。但此类小说大多是以科幻、灵异、推理、政治为背景题材。因为此类题材的遐想空间大,情节易于推高。可中国读者,历来对科幻,灵异之类的不感兴趣。中国文化背景厚重,不喜欢离奇。那么,挑战创作组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以现实题材为背景,能不能写出悬疑的感觉?这的确需要我们大胆去创新。迫使我们不得不在故事推进的手段上和人物的表现手法上去下足了功夫,大胆设想,节节开花,直至巅峰尾声。

3:小说读者群

喜欢悬疑推理小说的读者,是读者群中最难伺候的群体。他们逻辑思维性强,思路敏捷,且‘尖酸刻薄’。他们的深刻与不凡,让创作组感到开心和刺激。你也不喜欢和傻瓜玩儿游戏不是?

4:小说的真实性

接近生活,有真实感,不仅仅要求故事来源于生活,更需要在每个细节上去认真推敲,花时间去做大量调查。没有打不死的英雄,更不会在激战中玩出什么武术套路。有规则训练无规则杀戮才是实战中的真实。身受数枪还能杀敌无数者,的确骇人听闻。受过特训的人有超常的成分,但不会不靠谱。尊重读者,读者才会尊重作品。

5:小说的空间感

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人和事物的看法和理解,角度不同,观点就不同,没有对错,更不能用好坏去衡量。所以,对小说中的人物理解,应该交给读者自己去琢磨,不能把读者的思维空间填得满满的,毫无缝隙而言。建立读者内心世界的立体空间感应该是笔者追求的一种创作境界,也是对读者智商的最大尊重和在创作上的自我挑战。读者也是作者,部分情节他们有智商自我完成。这样才有互动和味道。

6:如何推进故事。

现实题材的故事在表现和推进手法上很有限,我们可不可以创造出无限来?

7:小说的细节

心思缜密但做事粗糙非常可悲。这一点我们比较尊重日耳曼民族。德国人为人大气,为事精准,注重细节,品牌效益体现出民族精神与社会价值观。学一点认真,少一些粗制乱造是工作组对自我的要求。这样就需要我们在每个小故事上都下足功夫。可作为长篇,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多少的创意资源哪?谈何容易!

8:人物变化

现实生活中,那些叱咤风云的成功人士,大多都是另类。他们从小孤独,遭受排斥,非常沉默,哪个社会都是如此。这些人,大多是在自己事业成功之后才找回自信自我而超脱人生的,绝非从小就是个混世魔王。人物的变化最难把握。这种变化难度大,需要推敲,但它恰恰是建立人物立体空间感的最佳手段,而且要符合高智商读者群的人性心理。决不能笔者心血来潮,大笔一挥,想入‘飞飞’。人物能不能都活起来,活在读者心中,这里至关重要。

9:如何满足读者的升级心理

这种心理升级和毒品一样,要求的是刺激。下一次的量不够,读者就感到不够兴奋和过瘾。但不能为了刺激去胡编乱造,任意弄死再神来一笔地复活,犹如幻想之中的疯子。读者永远没有原谅和包容之心。应付不了这种挑战,作品就是垃圾,就应该被淘汰。适应现实是创作组从心理上必须要有准备和认同的。成功与失败,都在笑谈中。

10:动感要强

在动中去推进和交代故事情节。由故事中的人物自己去表达,而不是笔者在写你的文字,写你的观点或揣摩人物的心境。更无须一次性地长篇介绍人物。按人物出场的需求慢慢勾勒,才会创作出立体感,人物才会生动,让人难以忘怀。不能把说书文化掺杂到影视文化当中。

11:小说的实用性

生活在高科技时代,任何事情都要讲究实效,这样才更符合时代发展和市场所需。最早提出”影视小说“概念和论证的,是克里斯托弗.云飞萧,也就是《依风烟雨》创作组的第一位原创作者。我曾经把他的创意论证在08年的聚友和海外文学城的博客及论坛里论述提及过。但这个概念被盗用,变成了以电视剧剧本改编的小说。为有所区分,后于09年再次充实并注解了“影视小说”这个概念,提出:“影视立体小说”。

类似这样的问题创作组在《依风烟雨》的创作上遇到很多,不胜枚举。但都被我们“影视小说”的原创意作者:克里斯托弗.云飞萧一一地解决了。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他也渐渐地勾勒和诠释出‘影视小说’的概念。随着创作的提升,这个概念正在不断地被推进和完善,将来我们会把在整个创作期间遇到的所有问题一一整理,做出解答,来满足读者对“影视小说”的好奇心。

整版阅读请网上订购

 

 

 



发表评论